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部门概况  招生工作  培养工作  学位工作  导师管理  学科建设  规章制度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部门概况  
 
 研究生动态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 研究生动态 > 正文
 
2024招生宣介—海运学院
2023年07月12日 17:00      浏览:


一、学院环境

 

 


二、科研环境

 

海天一体实验室

 

轮机模拟器实验室

 

轮机工程实验设备

 

轮机工程实验设备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实验装置

三、学院发展介绍

海运学院是京津冀地区唯一能够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海上交通运输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院,办学秉承“适任、敬业、求是、创新”的质量方针,于199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主管机关“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2004年成为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正式会员。学院拥有 “学术“、“双师”相结合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本科专业和机械专业学位(船舶工程方向)、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控制工程方向)硕士点,面向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等方面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办学,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教学,既立足校内航海实验室,又与航运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三、导师队伍介绍

 

练继建,博士,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水利水电与海上风光能源工程领域的科技研究和工程实践,是该领域学术带头人,为国家杰出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级和重大工程科研项目70余项,系统发展了水利水电与海上风光能源工程领域中复杂水气流体动力与结构等耦合作用下的工程安全理论与控制技术,在60余项高坝枢纽、长距离调水和海上风光能源工程建设运行中得到成功应用或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1、1、2),省部级特等和一等奖15项(7项排名1);获发明专利143项,成果纳入6部国家行业标准,发表论文SCI收录132篇、EI收录204篇,出版专著5部。

 

 

胡亚辉,博士,教授,海运学院副院长,全国机械制造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理事。研究方向:海洋防污、摩擦学、新材料切削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核心论文30余篇。

 

 

高喜峰,博士,副教授,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工程安全风险分析与智能化技术、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天津市重点研发项目1项,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子任务)1项,主持其他横向项目6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排名前三)参与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项目、海洋局项目及横向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29篇,其中SCI检索13篇(一区1篇,二区5篇,三区2篇,四区5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7),二等奖1项(排名4);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8)。


 

张德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内燃机燃烧及排放控制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智能算法;助航设备开发等。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1项,完成企业委托船海工程类项目10余项,涉及天津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管理机构以及中海油等海洋工程企业;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计划招收本科专业:内燃机工程,轮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等。


 

韩佳颖,博士,副教授,专注于船舶、港口机械等相关机械设备及其零件的设计制造,动力学仿真及安全性分析评估,并结合教学项目开展轮机工程的虚拟仿真教学研究。课题组立项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天津市项目和横向课题多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项。课题组与天津港、天津市气象台及天津精诚机床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业务联系,转化研究成果。当前在研方向包括船舶和港口机械的动力学分析及安全性评估,先进零部件及装备的加工数字化制造。

 

 

于晓,博士,副教授,临床与病理杂志编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天津市激光技术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红外图像处理及其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中捷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6项。获201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崔建辉,工学硕士,正高级船长、副教授、A级注册验船师,研究方向:船舶智能航行、海上交通安全、船舶货运。近三年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和在研横向科研项目8项,金额约194万元,合作单位涉及中国船舶集团第707所,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天津分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专业教材4本。计划招收本科专业:航海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等。学术兼职: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航海学会船舶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海洋发展研究会应用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也作为天津海事局海上交通事故处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海事局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大连海事大学海事鉴定技术研究中心专家


 

朱乐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聚合物绝缘材料老化,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一项,与天津大学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研究成果在IEEE、IET等本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2篇、EI检索论文18篇,一作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撰写英文专著1部(章节部分),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田纳西大学公派出国资格,作为青年教师志愿者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等社会公益活动。

 

 

李荭娜,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船舶智能电网、海上风电、机舱自动化、脑神经反馈虚拟创伤急救系统。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基金1项;主持完成和在研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SCI、EI、核心期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作为天津市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对接,主持及参与天津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项急救及医疗教学模拟培训服务平台研发。学术兼职:天津航海学会监事长、纪委委员。计划招收本科专业: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等。

 

  

李伟,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顾问,外部董事;滨州交通投资集团顾问;AECOM天津公司顾问,技术总监。研究方向:港口规划与建设,海岸工程,海洋新能源研究。主持的科技项目、科研课题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次、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3次,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主持或参与的工程咨询项目曾获得省部级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厅局级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1次。主持的设备管理创新项目获全国创新成果二等奖1次。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5篇。

  

 

刘润,女,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天津市131计划第一层次人才等。长期从事海洋土力学与海洋新能源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的科研项目或课题4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获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并应用于20余项国内重要港口与海洋工程。发表论文203篇,SCI/EI收录176篇,授权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4部。

 

 

姚烨,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第一届流域水循环与调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海洋新能源开发、水利工程综合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基金或科研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重大水利工程研究课题十余项。近年来重点聚焦于海上漂浮式光伏开发技术,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牵头天津市多个兆瓦级海上漂浮式光伏高效开发技术研发项目。目前发表SCI、EI等期刊论文20余篇,主参编著作3部,已授权专利13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发明展银奖1项,曾获第七届全国水利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闫翔宇,博士,教授,兼任天津市钢结构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和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研究方向:新型预应力钢结构受力机理研究、空间结构新型装配式节点技术研发、装配式钢结构新体系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主编团体标准1部,参编国家及地方标准、图集等17部,完成著作2部,培养研究生10余名(2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天津市、中国钢结构协会等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励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

 

 

宋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日本香川大学智能机械系统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脑机接口技术、情感计算、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军委装备发展部、企业横向等多项科研项目,入选天津理工大学“英才培养计划C”。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3项。

 

 

郝帅,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现任航海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入选国家公派博士联合培养计划,赴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Naval Architecture,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专业)留学。2022年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Ocean Engineering国际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船舶及海洋浮式结构物水动力及系泊分析、深海油气开发平台水动力响应短期及长期预报、深海平台复杂环境载荷下结构非线性动力响应等。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担任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5篇,作为共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谭阳辉,34岁,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船舶智能运维、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船舶的应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横向项目1项到校经费12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8篇,参与编写《轮机自动化》教材1部。


 

杨旭,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上风电基础,漂浮式光伏锚泊基础,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海洋软黏土本构关系,离心机模型试验。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题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1项,横向项目3项,担任《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7篇),参编著作1部,授权专利及软著4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团体标准4部。 

 

 

刘孟孟,博士,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海上漂浮式光伏、智能监测技术及设备研发、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EI论文8篇,授权国外发明专利1项,国内专利1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参编专著2部,在编专著2部。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
电话:022-60215566  传真:022-60216838  邮箱:jyjs@tjut.edu.cn